2020 BUMP爬坡小组:
A SOJOURN ALONG DONGTING
“过洞庭”——BUMP爬坡小组洞庭湖驻留项目作品展将于2020年8月25日晚8点30在达观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达观美术馆“艺术在他方”艺术家驻留项目的第一个子项目”BUMP爬坡小组洞庭湖驻留项目“的创作成果展,BUMP爬坡小组的5位外来艺术家们以”他者“的目光阅读岳阳,在经过为期15天的在地采集与创作后,以前卫的姿态和先锋的语言将本次展览作为这次“艺术之旅”的最终亮相。
部分展览作品 Artworks
▬ 爬坡小组 BUMP
黄 起 才
黄起才,岳阳游记,2020,行为影像 © 黄起才
岳阳自古以来是“迁客骚人常居之地”。个体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划过的一枚流星。纸本中的岳阳和现实中的岳阳发生了碰撞。我借助一种在空中“飞”的方式游弋在岳阳的大街小巷,期待超越市井的日常生活,通过我的身体在空中和历史完成一次对接。
通过对自身体重的对抗,不断重复同一种“飞”的动作,我试图达到一种精神的升华。
程 三 娃
程三娃,墨竹,2020,竹子,鱼竿,油烟墨,尺寸可变 © 程三娃
用砂纸打磨一根竹子,无限接近它的内壁,把它变成一根软塌塌的竹子,再用油烟墨敷涂其身,变成传统绘画中的墨竹形象;渔隐文化也是传统文人推崇的经典。墨竹和鱼竿结合重构,又重新生出新的意向。
程三娃,白笼,2020,白笼,钛金不锈钢板,尺寸可变 © 程三娃
把白笼通过简单改动,横竖错放,原有的物性功能转向具有精神指向性的纬度。
司 建 伟
司建伟,退潮,2020,LED灯,尺寸可变 © 司建伟
司建伟,退潮,2020,综合绘画,60 x 60 cm © 司建伟
司建伟,退潮(之一),2020,综合绘画,60 x 60 cm © 司建伟
潮起潮落,退潮之后,浅滩之上方可留下大海的沉积物,自然如此,文化亦如此。退潮,不是逆行与激流,而是回到本体,准备下一次的涌进。
赵 小 伟
赵小伟,三醉亭(局部),2020,投影,电视机,霓虹灯,喇叭,摄影图片,文本,尺寸可变 © 赵小伟
赵小伟,三醉亭(局部),2020,投影,电视机,霓虹灯,喇叭,摄影图片,文本,尺寸可变 © 赵小伟
民间传说在大众的口述中传播,传说故事在叙述中转化为奇幻的想象成为民间记忆的重要部分。
在本次岳阳驻留创作期间,我通过田野调查传说故事的方式来了解岳阳。岳阳楼北侧有一座亭子叫“三醉亭”,其名字来源于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
我用图片摄影故事的方式,假借吕洞宾酒醉的视角触摸岳阳古城,以虚写的影像捕捉民间记忆中飘忽不定的碎片。视频中的影像是用连续的静态摄影组成,动感、模糊、疏离感的图像强化了记忆的不确定性。
王 峰
王峰,沟·通,2020,蓝色塑料船,抽水设备,尺寸可变 © 王峰
我通过两艘蓝色船并置摆放、船体内盛水、抽水设备将两艘船内的水“互抽”,用日常事物的组合重构以形成相互沟通的语境。
王峰,洞庭风细(局部),2020,图片,不锈钢模板,PVC板上丙烯,27 x 42 cm x 11 © 王峰
王峰,洞庭风细(局部),2020,图片,不锈钢模板,PVC板上丙烯,27 x 42 cm x 11 © 王峰
我在宋代画家马远名作十二册页《水图》之《洞庭风细》中提取了原画的10条波浪线,并制作成不锈钢波浪纹模具作为在创作的绘画工具,通过这种画面元素转化的方式以对“洞庭风细”此文本形成当代语境的再次解读。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炎黄时代,便是天子巡幸之地。炎帝在苍梧驾崩,葬于永州九嶷山(古称苍梧山),二妃闻讯在洞庭投湖始有洞庭君山岛。“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里谈到的不仅是地理方位,而是中央王朝的知识精英对于这片地理战略价值的深刻认知。秦始皇凿灵渠,沟通湘江、珠江水系,南征百粤。汉武帝过灵渠,攻南越,设九郡,出南海。岭南化外之地入中华主流。因此就有了湖南的“漓湘、潇湘、蒸湘”三湘大地之称。由此可见,在中央王朝的战略版图上,湖南永州作为湘江的源头,沟通漓湘,是治统岭南的前进基地,湖南衡阳在湘江中游蒸湘交汇,物阜民丰,是后勤补给基地,作为长沙处于湘江下游的湖湘政治中心,则是前线指挥部所在地。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驻军图》,就鲜明的指出了这一点。洞庭湖是在古代大规模水运条件下的交通枢纽所在地,是掌控王朝南方的关键锁钥。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湖南永州、岳阳等地会成为历代谪官逐臣屡屡光临之地。在永州写下《扑蛇者说》的柳宗元,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都是如此。在京城惹恼了君父,派下去守战略节点。但毕竟是君父亲近之人,基本信任还在,小杖受大杖走,早晚归来。但他们一来却给湖南不毛之地带来了文化底蕴和人文种子。从唐代开始科举“破天荒”后,沉积千年,终于有了近现代以来,湖湘知识精英群体的整体自觉和异军突起。这就是我理解的洞庭湖的地缘关系。
"潇湘"不仅意指潇湘之水,而且被中国古代文化精英们衍化为具有美学意象的地望名称。五代南唐董源的《潇湘图》已是中国文人山水的精神原典,明代董其昌后,使之提高到了文人画的美学高峰。
事实上,中国绘画史上关于“潇湘”的美学建构主要体现在“潇湘八景”的表现上。山市晴岚、渔村落照、平沙落雁、远浦帆归、烟寺晚钟、洞庭秋月、潇湘夜雨、江天暮雪。自宋迪后,苏轼、米芾、文同、慧洪等众多文人的参与便使得“潇湘”诗画母题不断衍化。其中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抒发遭贬谪的悲愤和怀古幽情。二是抒发羁旅行役的离愁。三是描写地域化的诗意胜境。从“潇湘”到“潇湘八景”,随着文人的寄情感怀和诗画畅意,已经凝结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审美意象,甚至影响到日本及朝鲜、越南,并且历史地成为了汉字文化圈共享的文化母题。当然,这其中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根脉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中国文人而言,“山水”与“江山”之别只在于一念之差,只是入世与出世的命运安排与态度选择而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何“潇湘”乃至“潇湘八景”能够成为文人诗画歌咏的隽永主题,就是因为潇湘具有一种远离权力中心而且又具有完整权力叙事的外在自然形态与形式。从山到水,从江到湖,从“潇湘”到“八景”,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文人情怀与人生理想的叙事结构,歌咏“潇湘”便是拥抱整个世界。因此,“洞庭秋月”就此历史性地植入到中国文化的主流文脉之中。
屈原生活在一个中华文化南北文化融合的时代。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考论道,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与北方诸侯打交道的时候,定是学了诗礼的。”这种南北文化的融合,更多的是北方中原地带的宗法文化逐步向南方荆蛮之地渗透交融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屈原身上又能找到证明,《楚辞》就是与《国风》截然不同的骚体,但其表达的思想和意图,却与“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的北方精神又存在某种神和。
从屈原的《离骚》到贾谊的《过秦论》,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到王夫之的《船山遗书》,从魏源的“师夷长技”到曾国藩的“湘运兴起”,从王闿运的“吾道南来”到谭嗣同的“维新变法”,从黄兴的“辛亥革命”到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创建的都是一种独具品格的文化精神,开启的则是一段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辉煌历史。湖湘艺术,底蕴深厚。可谓“丹青鼻祖”的“战国帛画”出土于湖湘大地;堪称中国“原创油画”的“汉代漆画”发掘于长沙故土。奇僧髡残,弃武从文,无论画品、人品皆为世人称道;白石老人,衰年变法,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昭示了中国现代花鸟画的至高境界。湖湘文脉就是在南北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代代积淀传衍下来。
屈原流放楚南,其脚步踏访过湘资沅澧的无数乡野之地,于是就有了《九歌》《九章》《离骚》《天问》《招魂》23篇,洞庭湖岸成为他找寻“香草美人”,抒发“尚贤美政”思想的行吟之地。最后,他选择在岳阳汨罗江作为伟大灵魂的终点,就此成就了洞庭文脉的源头,也是湖湘文脉的源头。其实,我一直认为,屈原之死是一个美学问题!就此也标示出洞庭文脉、湖湘文脉,皆在南北文化融合中孕育、生发、重构,为中华一脉。
多年前读过岳阳作家沈继安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书中以北宋岳州太守滕子京一生命运的沉浮为主线,描述了一个游离于“党争”之外深得民心的地方官形象。庆历四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托他的同年好友范仲淹写记,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最记得书中滕太守写给范仲淹的那句话:“锦绣文章,满腹草芥,著书立说有什么用?争名逐利有什么用?宗谅发誓从今往后再也不能掉书袋了,能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吧。”正是基于此。滕子京人情练达,作事雷厉风行,分明呈现的是一种文心强悍的宋儒形象,让我产生了对整个“弱宋”历史观的怀疑和突破。
范仲淹一生未到过洞庭湖,写《岳阳楼记》时,他正被贬河南邓州,凭一幅画写下这千古名篇。“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王维说“诗画一体”,到这里算是最为明确的回应。这样令人神往的巴陵胜状,凭借的却是无限的艺术想象力。但这位从未登过斯楼的文人,却为岳阳楼为洞庭湖注入了最具文化感召力的精神力量: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忧天下精神追求!
观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是范仲淹留给我们最响亮的文心意象。洞庭一湖处于中华地理中心,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千年文脉荟萃之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斯楼引发的这种儒家恬淡境界,转换成当代话语:我和非我合为一体,找寻精神的自由和人生的练达。
受岳阳达观美术馆之邀,BUMP爬坡小组五位成员:黄起才、程三娃、司建伟、王峰、赵小伟,自8月10日开始驻留洞庭湖畔,观浩浩汤汤,听渔歌互答,叹天下忧乐。他们将从洞庭生态、市井文脉中寻找线索,在物己悲喜之间寻找空间,以个体化的艺术语言形成作品,诠释我和非我的主客体关联。
在黄起才看来,只有超越市井的日常,才能与岳阳这座千年古城进行精神对话。因此他以不断的跳跃,构成了“飞”的行为,并用影像的进行记录。对于他来说这是一场身体和灵魂协调配合的时空之旅,借用影像蒙太奇试图链接起一场隽永的空中对话。
程三娃的关注点始终在当下物性与人文脉流之间找寻关联,宋代高僧的偈语,《岳阳楼记》的读后感,传统墨竹与渔隐文化等,都是引发他思考和反思的起点。无论是纪录雁过洞庭的痕迹,还是砂纸打磨的竹皮,抑或对范仲淹以画求文的再转译,都将这些当下物性功能带向具有精神指向的维度。
司建伟借用了岳阳楼碑林康熙写下的石刻字迹“退潮”,并以空间灯光装置加综合绘画表达了他的隐喻。他认为退潮,不是逆行与激流,而是回到本体,准备下一次的涌进。联想到中国当代艺术本体之潮,现在不正处于“国际当代”的退潮期?退潮之后,万物沉积,生机重起。
王峰的两件作品,完全体现了他对洞庭语境的熟悉。《洞庭风细》是对宋代画家马远《水图》提取10条波浪线的再造,以此方式达成了生活检阅与传统经典的重合。《沟通》则延续了他借用洞庭湖船进行创作的语言系统,他以两艘盛水蓝船,沟通互抽,形成一个内循环,从而对船的客观物性进行观念和意义的重构。
赵小伟的《三醉亭》用图片摄影故事的方式,将岳阳楼北侧用来纪念吕洞宾“三醉亭”的民间传说,进行纪实性呈现。视频是由连续静态摄影组成。动感、模糊、疏离感的图像强化了记忆的不确定性,也以此展现了他在捕捉民间记忆中飘忽不定的碎片,以及作为岳阳过客了解岳阳时的一种行动方式和沉醉状态。
借用司建伟老师的话,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或正可谓处于“国际当代”的退潮期,未来在哪里?出路在何方?我想这是每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都在不断思考的命题。岳阳市达观美术馆启动“艺术在他方”艺术家驻留项目的首次实施,就邀请了BUMP爬坡小组来到了洞庭湖畔,我以为这也是一场实验。这五位成员以摄影、影像、装置、行为、绘画等不同媒材语言互文渗透,以在地介入的方式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和路向:艺术爬坡,朝向精神高点;斯楼平湖,驻留当代观察。
作者系湖南省画院理论研究工作室负责人
监制:戴剑
审稿:王伟
校稿:王峰
编辑:项潇雨(实习) 万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