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 2021年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
“馆藏宁波籍艺术家纸本作品研究展”
艺术作品无疑是艺术家个性的创造物,然而,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总是自己所扎根的社会环境之产物。由此观照新中国美术的变革史,大多数主题性创作不只是一次次历史或政治事件的图像化叙述,且是艺术家心志秉赋的视觉化呈现。梳理与研究我馆此类作品可知,皆与“鲁迅意象”“生产建设”“边疆民族”这“三因素”有所联结。其背后折射着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的诸多课题,如“走向民众的现实主义”“中国画的改造与创新”“边疆写生与民族团结”等。假如进一步限定在“宁波籍艺术家”与“纸本作品”的条件下,这些看似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或能“以小现大”,亦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展览的起点是对“三因素”的历史剖析。进而,通过对七位现当代艺术家赤诚真心和独特巧思创作的梳理与展示,看待他们如何转化并表现出大历史背景中不一样的时代佳作,以扩展我们对新中国美术变革的别样认知,或可谓:变革中的“别样红”。
欣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览主题中的“别样红”,有两层意含:一是“另一种”;二是“不同寻常、特别”。其一,如果说对主题性创作的固有印象是油画与雕塑所表现的宏大叙事,那么以国画和版画为代表的纸本类或许是“另一种”表达方式。其二,我们冀望通过遴选生活化、小品化、朴素化、真诚化的作品,以其别样的绘画本体语言,启发观众跟随艺术家的炽热真情,沉浸而细腻地感知这些“不同寻常”的主题性创作。若以前述社会学方法解释,即“见树又见林”。换言之,在人们获知主流后,总是希望能够体认到主流背后更多支流的可能性,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艺术与历史的真貌。
变革中的“别样红”
变革中的“别样红”—— 馆藏宁波籍艺术家纸本作品研究展36件作品将于11月04日-12月04日在岳阳市美术馆展出。届时展览现场会准备许多惊喜互动环节,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届时相约岳阳市美术馆,一起感受“别样红”别样的魅力吧!
01
▲ 战友——鲁迅与瞿秋白 俞启慧 版画 35cm×35cm 1961
20 世纪 30 年代初,瞿秋白蛰居上海时,与鲁迅交往甚密,共同领导了“左翼文艺运动”,两人是感情至为深厚的战友,鲁迅曾有一副对联送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即可说明一切。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鲁迅来到瞿秋白家中,桌面上摆着瞿秋白刚写好的《王道诗话》,鲁迅手拿香烟正和瞿秋白站在一起,面对他的这篇杂文表示很欣赏。俞启慧大胆地用一片黑把鲁迅与瞿秋白以及椅子的靠背、桌面连成一片,这一片黑把两人紧密地相连在一起,也更有助于表现他们的亲密关系,从外形到内心的一体,这是黑白木刻特有的一种功能。用刀的含蓄和刀法的内在力度,以洗练的构图和高度概括而又极为传神的造型,把两位革命者建立在共同斗争基础上的深情厚谊,表现得既生动又亲切。
在此之前,以鲁迅、瞿秋白的革命情谊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仅有徐悲鸿先生的一幅未完成的素描和李宗津的一幅油画。《战友——鲁迅与瞿秋白》于 60 年代初出现在纪念鲁迅诞辰 80 周年的日子里,也从此成为各种纪念鲁迅的画册的必选作品。版画家力群曾评价,“此作是以木刻的独特艺术手段成功地为主题思想服务的一个范例”,“是难得的木刻佳作”。
— ○●●●●●○ —
▲ 锦绣公社河山 蒋铁峰 版画 60.5cm×60.9cm 1964
— ○●●●●●○ —
▲ 初踏黄金路 李焕民 版画 53cm×49cm 1963
1963年问世的《初踏黄金路》,是李焕民为新中国现实主义艺术贡献的经典之作。此作品呈现出中国式现实主义的独特样式,带有强烈东方式主观感情和理想色彩,奠定了李焕民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从该作品被选作《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封面便可管窥重要性。作品以“砸碎千年铁锁链,一步跨千年”为主题,表现藏族女性牵着驮满青稞的牦牛回家的场景。作品充斥着抑制不住的喜悦情绪,让观者似乎看到了藏族聚居区群众收割运粮的现场,看到了西藏跨越式的进步。
“在《初踏黄金路》的构思中,最初结构怎么也处理不好。有一次看到齐白石的印章,在构图上有些启发,觉得一幅画的构图应该像一首曲子一样,要有饱满的情绪,有多样统一的节奏,有自己独特的旋律。”作者借鉴了中国的篆刻艺术,这才形成了《初踏黄金路》富于节奏与韵律感、饱满而多变的结构。S型结构体现了画家对作品形式感的强调和画面构成的重视,而斑驳的刀法表现青稞与S形构图,形成了“合唱”,作品透露出音乐性的表达,动静结合,极具现代感。
— ○●●●●●○ —
▲ 托起朝阳 童中焘 中国画 67.5cm×84.5cm 2003
《托起朝阳》表现的是宁波镇海炼化厂,这幅画几乎纯以线条勾成,以染色补之。其线条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提按转折,顿挫有致,沉着痛快,可以想象作画时,毛笔落纸如音乐舞蹈般富有韵律。此画的形式感除突出表现在用笔的节律、骨力方面外,也表现在线条的组合和构成上。画面多以“横”与“竖”构成,竖密而横疏,竖画碎中有整,横画整中有碎,非横七竖八,乃以整领碎,特显其高大。此幅作品用中国画传统技法表现出钢筋水泥楼宇,让僵硬的它们在画面中朝气蓬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传统笔墨功力深厚,又绝不像古画,有风格而无程式化之弊,难能可贵。
若观察镇海炼化厂实景,则会发现其充斥着各种密密麻麻的设备、管道、槽罐、烟管。童中焘对《托起朝阳画稿》至少进行了两次排布、修改构图,值得一提的是,穿插其中的两股蒸汽打破了厂房机器的呆板;同时,厂房后面的天空、太阳之色彩,把枯燥的机房处理得富有意境,这些元素平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大气,又平和。正如美术史论家舒士俊所言,童中焘作品中的这种气局往往平正、轩豁、弘畅,而在其经营有序的布置中,尤善于蕴蓄整肃其气,把握气韵,凝聚于萧散的微妙之处,平中蕴奇。
— ○●●●●●○ —
▲ 维吾尔族长老 顾生岳 中国画 81cm×56cm 1982
顾生岳是20世纪风靡全国的“浙派人物画”的五位开山之一,他以用笔洗练、形神兼备的速写和古朴凝重、高简大气的工笔人物画闻名艺坛。这件作品,不仅标志着顾生岳个人风格转型的开始,更在中国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语言和品格表现上具有重要意义。
此作以1979年新疆采风时画的一张速写为凭,并以“八分像”为主要角度,强调画面大块关系的对比和整体神韵气局的表现,弱化某些不必要的真实细节,发挥其擅长的速写和工笔人物画的优势,融通中西,开拓创新,实现了他当时提出的“神、简、厚、静”的艺术理念。
— ○●●●●●○ —
▲ 大江春秋 史一 版画 72cm×90cm 1996
自 1992 年始,史一开启了多次进藏之旅,这也是其版画创作生涯转折的起点。藏区的见闻,完全改变了其艺术创作的心态,形成了一批拥有宏阔气势和丰富精神内涵的作品。《大江春秋》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挺立的羊皮筏、奔涌的江流、荒芜的戈壁、独行的藏族村民,在黑与白中展现出顽强抗争的不屈精神,呈现出人与自然、历史与文明的多重意涵。
— ○●●●●●○ —
▲ 指墨鲁迅像 吴永良 中国画 91cm×70cm 2015
(以上作品仅为艺术家们 部分代表作展示)
— ○●●●●●○ —
展览中的七位艺术家,分别以各自所长的方式,予作品以新意。俞启慧对于版画本体语言的探索与创新,可谓不遗余力。以其早期代表作《战友——鲁迅与瞿秋白》来看,刀法圆润平整,画面以简洁纯净的黑白艺术语言,温和而不露锋芒地展现了鲁迅与瞿秋白的革命友谊。正如力群的评价所言:“其以木刻的独特艺术手段成功地创作了为主题思想服务的一个范例。”作为“新浙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顾生岳和吴永良力求让艺术走出象牙塔,与时代挂钩,与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他们多次一起在新疆写生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虽然画面中吸收了许多西画的元素,但仍旧保留着中国画的主体性,他们吸收山水,特别是花鸟的笔法长处来表现人物。与此相似的是山水画家童中焘,在创作中他亦吸取传统中的精华,同时吸收、消化、整合其他一切有益的成分,来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他以中国画的“笔墨”功夫,描绘新时代的宁波新貌——北仑港与镇海炼化。本次展览中同样描绘民族边疆的李焕民、蒋铁峰、史一,不仅细腻而生动地展现了民族风情,更对艺术语言加以锤炼及发展,由外在独特的视觉经验转变为心灵信仰的追求,显示着边疆写生带来的新的正能量。
02
推荐阅读 Reading recommendation
监制 | 戴剑
审稿 | 王峰
校稿 | 万琴 王蒙黎
图文 | 宁波美术馆
编辑 | 谈汨 万琴